国有建筑企业转型,到底错过了什么?--行业要闻--资讯--路桥网
推广 热搜: 路桥  施工  地铁  路面施工  山西  江苏  沥青混凝土  工程  湖北  机械 

国有建筑企业转型,到底错过了什么?

   2017-11-21 中国路桥网赵建0
核心提示:从来没有这么一个时代,让国有建筑企业承担着如此深刻的转型使命,又面临着如此之多的转型机遇。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支持
      从来没有这么一个时代,让国有建筑企业承担着如此深刻的转型使命,又面临着如此之多的转型机遇。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支持传统企业优化升级”、“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新发展理念,至今仍然让我们的心潮难息。

其实,国有建筑企业在转型发展上,从来没有放缓探索的脚步,在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核心能力的培育、管理模式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让世界为之惊叹成绩。特大桥的雄浑、掘进机的强劲、现代建筑的精致,组成一道彰显核心实力、昭示转型升级的业绩长廊。

然而,另一些国有建筑企业暴露出来的安全事故频出、质量问题此起彼伏、项目成本管理失控等问题,在对比中让我们仿佛有时空凝滞的错觉。比如,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近期公布了一组数据:201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11起、死亡375人,同比分别上升19.16%和26.69%。一面是鲜花盛开一面是冰凛寒冬的尴尬与无奈,不由让我们追问:国有建筑企业的转型,我们到底错过了什么?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这些企业一直在忙着赶路,热衷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理念的提炼,让企业披上高大上的光鲜外衣。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企业最根本的转型是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型。对企业发展的最基础环节的漠视与无奈,其结果是无论企业怎样变换花样、怎样实施转型,普遍性的结局都是安全质量问题频发、成本管理失控导致亏损,企业背负着叠加的病痛与负荷艰难前行。

原来,建筑企业在转型过程的艰难历程中,最不容错过的就是弥补管理基础的缺憾。

企业转型是企业对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战略规划进行调整和提升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企业必须在实施基础管理转型的基础上,才能推进更高级形态的转型。如果连安全质量都难以有效控制,就要着急在企业价值挖掘、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刀阔斧搞转型,其实,结局在开始就已经注定,只能收获掩耳盗铃的教训和自欺欺人的尴尬。一些建筑企业在实施所谓转型后,即使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了多元化,广泛涉足铁路、公路、市政,甚至城市管廊等新兴产业,但是基础管理的缺陷却并没有因此弥补,反而因为产业结构的复杂化,放大了基础管理问题的风险。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老老实实解决好粗放管理的短板,首先实现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型。

总书记说,要用辩证法看问题,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行和曲折性。从这种告诫中,我们会领悟到,转型不一定非要是最前卫、先锋的理念,不一定是最新潮的商业模式、技术创新。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通报了2017年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22起违法违规典型案例,竟然有多家著名建筑央企赫然在列,更让人惊异的是,经过调查发现,大量的问题都是由于管理粗放导致的。无数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一个连最基本质量都难以保证的企业谈转型,只能是一厢情愿、贻笑大方。因此,市场一定会告诫这些企业:没有渐进的耐心,就不会有未来的飞跃,没有基础的支撑,就必然会经历更多的曲折。

总书记强调要“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是十九大确立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战略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建筑企业的转型一定要从基础管理转型开始,以提供优质增量为己任,不好高骛远、不取悦关众、不追求虚幻的评价,沉下心来练好“蹲马步”的基本功,在安全质量成本这些最基本的管理上,实现精细化的控制,浇筑最牢固的基础,才能收获转型成功的祝福与掌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朴实的语言往往蕴含最深刻的哲理,经历实践验证的规律往往难以逾越,因此,国有建筑企业的转型,一定不要错过基础管理的提升!(来源:中国路桥网 作者:赵建)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