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行业新形势 开启企业新动---浅谈十九大对建筑施工企业新导向--路桥企事业--资讯--路桥网
推广 热搜: 路桥  施工  地铁  路面施工  山西  江苏  沥青混凝土  工程  湖北  机械 

聚焦行业新形势 开启企业新动---浅谈十九大对建筑施工企业新导向

   2018-01-25 中国路桥网牛跃军0
核心提示:新时代,标注历史坐标;新使命,注入新动力一切伟大的时代,都需要思想领航,十九大盛宴带来的视听冲击,让砥砺前行的国人更加坚
       新时代,标注历史坐标;新使命,注入新动力……一切伟大的时代,都需要思想领航,十九大盛宴带来的视听冲击,让砥砺前行的国人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和发展是注定要进入历史的,深化供给侧改革传播中国好声音,企业转型发展大有可为!

十九大强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也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转型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下面,我结合工作谈几点感受:

一是把握政策谋转型,履行好主体责任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近年来,国有建筑业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范化管理是建筑企业的必然的选择。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述,对建筑业在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认识、接受这些新变化,在新变化中找准自身定位,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的关键。百年企业靠品牌,信誉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我们必须从整体上重视资质政策的调整,信誉的维护,持续打好品质提升攻坚战,对标先进,加快追赶,才能浴火重生、化茧成蝶。我们只有认真审视自身短板,在人才培养、扭亏降债等方面加大力度,重视“四库一平台”的建设,提升专业化施工能力,加快“双队”建设,彻底摆脱对施工队的过分依赖,真正做到企业管理法治化,才能应对好建筑行业新生态。只有真正的注重风险前移,持之以恒抓好项目上场、施组、生产要素等为主要内容的前期策划,落实方案预控和优化,签订落实经济责任目标考核责任书,明确经济指标、工期、质量、安全、信用评价等管理目标,扎扎实实把基础工作做到位,真正落实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结构性改革要求,才能满足市场的标准,成为大浪淘沙中的幸运儿。

二是把握模式求提升,节约型发展成为行业改革的新宠。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之一,生态环境、自然、绿色、低碳、节约成为热词,最多的出现18次。加快生态体制改革成为一项国策,这表明,高耗能、高污染、产能严重过剩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将被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的新经济模式所取代。长期以来,建筑施工企业备受争议,环保约束成为施工企业的一大痛点,走上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方向,是顺应时代潮流、响应国家要求、引领改革趋势的必经之路,也是在转型升级中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项目规划、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具有大局意识,要本着绿色、和谐、节约的原则,大力开展提质增效、环保先行等活动,留下青山绿水,给群众一个交代,给历史一个交代,也只有这样得到社会的接纳。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层面,以及管理过程中加强物资集采和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提高中转材料、机械设备的利用率;要求我们痛心决心,通过在建项目过程管控,减少无效作业、重复作业,实现资源的统筹和节约;要求我们尽快锁定收尾完工项目的成本,防止费用不断的发生,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三是把握底线强执行,以人为本是管理提升的必然趋势。十九大报告指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对于企业而言,实现强企富工,让员工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是最高的目标。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设备集中、劳动强度大,潜在风险多,这里是安全事故的高发地,也是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一环。安全可以预演,生命不可彩排,没有生命,又何来幸福?事故的发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社会信誉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甚至毁灭性的打击,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纵观行业内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人,是管理者的“思想麻痹、工作不负责任、业务知识能力不足”,是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技术能力不足、违章冒险蛮干的侥幸心理”。安全检查是发现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重要途径,但要真正的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伤害,必须将工程技术和安全技术结合,改善劳动条件,要不断完善追责问责机制,层层分解安全责任、层层压实安全责任,最终落实到作业班组和作业人员。在安全教育中,要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再向“向他人传递安全”转变。这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的失误,避免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有温度的政策可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凝聚人心,减少人员的流失,也彰显国企的担当和作为。

四是把握机遇促使命,品质工程成为企业市场角逐的软实力。回顾过往,2017年可谓中国建筑业的新拐点。以全行业视角来看,这一年,建筑业呈现出了新的气象,行业转型的大方向越来越明确。十九大报告中,“质量”一词出现了16次,对于建筑业而言,“工匠精神”回归是大势所趋。工程质量问题作为建筑业粗放型发展模式的主要“后遗症”,在近年来表现得尤为突出。近期,沪昆客专贵州段的隧道质量施工让人触目惊心,行业主管部门也下大力气整饬建筑市场,以质量治理为切入点,促进行业发展走向正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间接将行业乱象的治理提上了工作日程,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工程质量问题必须放在影响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作为一把手主抓事项,绝不能含糊。在集团公司明确要求专业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一公司唯有充分发挥高精端桥梁施工的特长,不断将施工经验转化为工法和专利,方能形成新亮点,产生新的生产力。唯有立即着手补齐长大隧道、深水作业,以及标准化施工的短板,才能形成合力,开辟新境。

五是把握常态明目标,追赶超越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根据十九大对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意见,国家将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行业通过兼并重组,淘汰“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地减少过剩产能。当前,股份公司瘦身健体的方案也明确,系统内将压减法人企业,加大对工程公司整合撤并力度。十五局也确立了“弘先进、扶中间、淘末端”的政策,形势逼人。面对困境,我们唯有真正沉下身子,找到自身的不足,摆脱传统观念,变“做大做强”为“做精做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求生存,是唯一的道路。

总之,十九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为奋起的中国树立了新的航标,也对党和国家,以及所有的央企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在建筑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要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挑战巨大,只要正确把握新常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改革中抓住发展机遇,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牛跃军

单位: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集团一公司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