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五局六公司:绽放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路桥企事业--资讯--路桥网
推广 热搜: 路桥  施工  地铁  路面施工  山西  江苏  沥青混凝土  工程  湖北  机械 

中铁十五局六公司:绽放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

   2017-05-06 中国路桥网0
核心提示:中国铁建十五局集团六公司格尔木制枕场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南山口,海拔3080米,距离格尔木市区约38公里,周边气候恶劣,一年四季
      中国铁建十五局集团六公司格尔木制枕场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南山口,海拔3080米,距离格尔木市区约38公里,周边气候恶劣,一年四季寂寥无人,唯有昆仑山脉与之遥遥相望。自2001年至2017年长达16年的日子里,制枕场广大员工用自己的坚韧和勇于吃苦的精神铺就了一条条钢铁巨龙,谱写了一曲青藏铁路动人的乐章。16年来,他们立足雪域高原,坚守信念、艰苦创业、担当责任、爱企奉献,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积极承揽铁路制枕任务,为格拉段、西格二线、敦格铁路、红一地方铁路、库格铁路等诸多建设项目共输送了约350万根轨枕,线路绵延2000余公里,项目为公司创效近亿元,成为公司创效创誉的重要精神支撑。

信念引领他们一路前行

2001年的夏天,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开始修建青藏铁路,一支来自云贵高原的制枕队伍来到青藏高原、昆仑山下的青海省格尔木市南山口,他们在一片茫茫戈壁滩上,平整场地、打井取水、搭起帐篷,拉开了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建设序幕。在四处荒凉的戈壁滩上,他们以科学的组织管理、良好的员工素质、娴熟的施工技术撸袖实干,在短短的83天里就建成了一个年产60万根轨枕的制枕场,用四年时间圆满完成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制枕任务,为世界第一条高海拔铁路建成通车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认可和赞同。

当青藏铁路建设任务完成后,各参建单位陆续撤回内地,昔日人潮涌动的南山口顿时变得安静了下来。是留在这里还是撤回内地?面对是走是留很多人都有过迟疑,然而经过大家的集体商议,最终他们选择决定留下来,希望在这里能够继续拓展市场,也正是这个决定使他们滚动发展了16年。

只要信心常在,终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2005年底,在积极的跟踪协调下,凭借青藏铁路建设中出色的表现,格尔木制枕场顺利中标西格二线铁路轨枕,他们抽调精兵强将,在德令哈新建制枕场,参建员工在时间紧、任务重,设备、物资采购极其困难以及高寒缺氧的情况下,顶风雪、冒严寒,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顶着零下20多度的气温在一片冻土上建起了制枕场,并于2005年12月28日投入生产。德令哈制枕场建成投产后,同格尔木制枕场相互配合牢牢占据了青海地区轨枕市场,为西格线应急工程、热水地方铁路及青藏线维修等项目又输送了约100万根轨枕。2011年,德令哈制枕任务全部完成后,全体员工又回到格尔木制枕场继续守护一方市场。

很多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1年,国内铁路建设市场形势不容乐观,铁路基建项目呈现下滑趋势。而该制枕场依托西北市场,自力更生、自主经营,通过不断完善资质,规模一步步扩大,并采取多渠道经营模式,拿到了8万根轨枕的订单。2011年至2013年,在每根轨枕利润仅10多元的情况下,他们严格控制成本,一点一滴地挖潜增效,力争把管理费用降到最低。后来圆满完成2000万元左右的产值,实现利润收入300多万元,为制枕场后续市场的发展壮大积累了经验和资本。

在不屈不挠的精神理念下,他们不抛弃不放弃,树立全员经营理念,主动寻路子、找市场。2013年底,凭借质量和技术优势,使他们赢得了敦格铁路48万根不同型号轨枕的生产任务。处在企业“换挡期”和“阵痛期”的格尔木制枕场,靠着坚韧的毅力和良好的信誉继续获得了市场滚动主动权。

2015年,格尔木制枕场又承揽了红一地方铁路约28万根轨枕生产任务。为保证铁路轨枕铺架进度要求,自2015年3月15日复工开始就开展双班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保持稳定高产的状态,并于2015年5月份和6月份月产量创造建厂以来的最高产历史记录。2016年,成功中标格库铁路(青海段E02包件)轨枕供应项目,各型轨枕中标数量47.78万根,合同工期2年(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合同金额1.08亿元,书写了中铁十五局集团旗帜继续在青藏高原高高飘扬的美丽篇章。

轨枕厂车间(卢斌供)
轨枕厂车间(卢斌供)

精细管理为企业创效创收

格尔木制枕场16年来坚持走自我经营、自负盈亏、滚动发展之路。艰苦创业,为公司创效、为职工创收是项目一班人奋斗的目标。

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高原反应给人们身体带来不适,机械设备功率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大,生产任务重等是摆在制枕场项目班子面前的几大难题。

为保证制枕生产的正常进行及公司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制枕场加强对该场的管理。他们按照集团公司“法人管项目”全面推行的要求,实行“工序分离、工费承包”,将轨枕工费分离出来,对一线生产人员实行工费和产量挂钩的工资发放模式,极大的提高了职工、民工的生产积极性,产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向西北铁路轨枕市场证明了格尔木制枕场强大的保供能力。

以优良的产品质量赢得市场,是他们的信念。青藏地区每年国庆以后至清明前基本属于冬季寒冷气候,给原本就恶劣的施工生产环境增加了困难,他们根据高原气候特点和安全管理工作重点、难点,突出重大风险及危险源控制,切实做好冬季安全质量防护工作,确保冬季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他们提前做好冬防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制定室外作业的防冻措施,采取用伴热带包裹水管和电磁阀以及对混凝土搅拌站骨料仓进行封顶的保温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

十多年来,该制枕场严格按照“关键工序严格把关、现场操作规范有序、技术交底精确到位、过程质量控制稳步加强、产品质量全面提升”的理念,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执行工序自检、互检及工艺巡检制度,随时对关键工序的质量进行抽检,确保关键工序的操作质量。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格尔木制枕场一线生产工人主要以家属工和劳务工为主,部分的工人缺乏成本意识,制枕场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领用、节支降耗、提高产品合格率方面严加把控,同时严格控制产品成本,争取在成本红线范围内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他们多措并举在提质增效方面成效明显:采取预留张拉端的钢丝,待翻模机将钢模翻模放置到辊道上后再将张拉端钢丝隔断,有效的解决了轨枕摔断报废的情况,为项目部挽回损失。将插筋方式改为一体式方箍,节省费用。采用自动弯箍机进行箍筋制作代替人工,节省人工费。新增成品库一个,2015、2016、2017减少倒运费。通过电商采购零星物资配件,改造一套2×3的钢模,将张拉过程中拉断后不能用于2×4钢模的钢丝加以利用等等,通过提质增效每年节约成本70万元以上。

在这神奇的青藏高原上,他们不但面对恶劣的环境,同时还有一种对保护环境的担当意识。制枕场地处昆仑山下,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肆虐,因此,保护环境,教育员工保护三江源的生态是该场领导的又一重点工作。他们积极倡导保护施工现场环境,不随便丢弃生产生活垃圾。刚建场时,垃圾胡乱堆放曾给该场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经不断研究探索,找到了一个既节约材料又可回收利用的好办法,那就是把混凝土废渣制成空心砖,用来修建职工浴室、修补院墙等。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产生活上的污水待沉淀后用于降尘、浇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减少了生产经营成本。如今的场区虽有岁月剥蚀的痕迹,但看得出,生产生活设施整齐有序,规范统一。

党建引领铸就团队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制枕场把筑造坚强堡垒的关键点放在抓班子作风建设上,大家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优势互补,相互补台;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班子成员在项目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利用联席会、支委会组织班子成员就如何干好、管好、经营好工程项目开展讨论,明确了“出好主意、用好人才、抓好落实、担好责任 、带好队伍、树好典型”工作方法,分析认清项目工作的特点、难点及业主的要求,明确干好工程的意义,及时消除大家的畏难情绪,切实增强班子成员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团队荣辱感。

面对生产任务重、自然环境恶劣、资金特别紧张、铺架工期不可控等困境,班子成员积极找问题、查原困、定对策,增强了班子成员战胜困境、拼搏奋起、攻坚克难和制胜的坚定信心。同时在项目管理上,积极推进“法人管项目”工作,加强成本资金的管控,严格按照公司划定的成本红线,在轨枕成本构成的各个方面加以控制,胜利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同时又保证了员工工资的发放及五险一金的上交。他们把党群工作融入施工生产全过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生产管理,开展 “创岗建区”、“两学一做”、劳动竞赛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班子成员洁身自好,他们认真执行公司廉洁从业教育、民主集中制和 “三重一大”制度,凡涉及重大决策、人员机构变动、奖惩等,坚持集体研究决策,避免与防止了个人或少数人擅自决定,确保了重大决策不失误、重要人事任免不偏袒、重要事项安排无疏漏、大额资金使用无风险,实现了重大决策民主化。同时关爱员工,关乎职工利益,了解职工疾苦,具体体现在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员工充分亨有民主管理、监督和知情权。每逢节日给员工发放慰问品,不拖欠员工工资。在生产经营中经常征求员工意见,对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关爱职工健康,每年组织全体职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这样一来,有力地提升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大干快上的施工氛围。2015年5到6月份,在连续3次破日产量记录的基础上,各种型号轨枕总产量分别达到62810和63200根,连创建场15年来月产量历史最高纪录。

雪域高原(卢斌供)
雪域高原(卢斌供)

爱企奉献助力责任担当

雪山、蓝天、白云,美丽而神秘的青藏高原令人神往,然而,高寒、缺氧、极度干燥、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让许多向往这里的人望而却步。数十人的铁路制枕队伍,远离家人和都市的喧嚣,长年累月同高寒缺氧和弥漫的风沙顽强地拼搏,在苍茫而巍峨的昆仑山下,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一曲青藏铁路建设之歌。

“16年的奋斗有太多的辛酸,很多人或许是习惯了便不以为然。”该制枕场党支部书记吴辉深深感慨,“我到格尔木两年时间,体会到这里的艰辛和不易,但最让我感到敬佩和唤起心底酸楚的是十六年前那些年轻人如今都已过不惑之年,16年弹指一挥间,他们把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茫茫戈壁和铁路事业。”

“2001年进场那会儿我才27岁,刚结婚不久,在舍与不舍间来到这里,没想到一干就是16年,30多岁才有孩子,可孩子出生没几天就赶回工地了,总感觉亏欠家人很多。”今年已经40多岁的项目经理赵钰亭深有感触地说。

这里的好几个女工刚来的时候正值青春年华,现在都已经四十多了,皮肤被无情的岁月磨砺得黝黑粗糙,容颜不再。当繁华都市里的女性衣着时尚、光鲜亮丽地闲庭信步时,身处异乡的她们依然选择坚守这里继续书写奉献之歌。

和许多铁建人一样,对于家人,这里的职工有许多的愧疚,长年在外,风餐露宿,自己吃了不少的苦不说,还照顾不上家人……

目前,在这里坚守16年的员工目前仍有20多个,他们的平均年龄已近50岁。但很少有人知道,由于长期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劳作和艰苦的生活,不少人患有心脑血管等高原疾病,他们的年龄看上去要比同龄人显得苍老。当大家闲聊的时候,谈得最多的就是这里的生活,他们每个人身上似乎都有诉说不尽的故事。

谱雪域华章,铸昆仑辉煌。16年来,驻守在这里的广大干部职工把青春挥洒在雪域高原,从青年逐渐步入不惑之年,岁月在他们脸上划过了痕迹,但他们依然不抛弃、不放弃,信念坚定,如同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傲然绽放。

                                         (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集团六公司 卢斌 李红 王展翅)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