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决交通疑难杂症 实现智慧城市转变--智能交通--资讯--路桥网
推广 热搜: 路桥  施工  地铁  路面施工  山西  江苏  沥青混凝土  工程  湖北  机械 

上海:解决交通疑难杂症 实现智慧城市转变

   2016-12-16 中国路桥网0
核心提示: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提出了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的新特征,在12月15日召开的智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研究高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提出了“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的新特征,在12月15日召开的“智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研究”高端论坛上,隧道股份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带来了智慧交通的前瞻技术和实施项目,着力解决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的疑难杂症,让市民真正惠享城市交通的便捷,助力上海有底气有信心实现智慧城市的转变。  

  行车记录仪 开启交通数据众筹新模式    

  越来越多的司机选择在挡风玻璃上安装一台行车记录仪,当车辆行驶时可以记录下前方的交通影响,让交通事故有据可依。绝大多数记录下的画面“沉睡”在卡片里,发生意外时才会取出,如今通过行车记录仪,全城司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智慧交通”建设者。    

  隧道股份城建设计总院对常规的行车记录仪进行了改装,安装4G卡、GPS模块,植入了新的算法,这个小小的改动可以让行车记录仪捕捉和识别到更多的信息。在保障原有功能的同时,行车记录仪每隔20秒向“智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数据汇聚及集成应用平台”传送一张图片,据隧道股份城建设计总院设计总监刘伟杰介绍,“该平台汇聚了道路、桥梁、隧道的等交通基础设施的结构健康检测数据、使用性能数据交通流视频监控数据等,从而建立涵盖道路、桥梁、隧道等市政交通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可以玩出很多花样:分析车辆的位置、时间、点速度等行驶状态,判断当时当地城市道路流,预测交通拥堵状态;捕捉和识别前方车辆牌照信息,相当于每位用户都有一双“电子眼”,让违法违规车辆无处可逃。甚至行车记录仪还可以传送道路基础设施的运维情况,弥补了监控探头的死角和“只看不报”的缺点,随着车辆走过城市的角角落落,行驶的路面是否有井盖掀翻、交通标志牌是否有破损,一旦发现即可给相关部门处理“报警”,保障城市交通安全。    

  目前隧道股份城建设计总院已完成部分行车记录仪的改装和调试,下一阶段将在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运输车、公用车等安装推广,为城市交通信息服务、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等部门提供决策支持。而且不必担心的是,所传送到平台的信息已经过脱敏处理,保护用户的隐私,呼吁广大车主共同参与,打开城市交通众筹数据的新模式。    

  安全运行大数据管理平台 打造会“说话”的城市高架    

  每当高架发生事故时,相信人们最为关心的除了人员伤亡情况外,还有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桥梁损伤程度如何?哪个部位最需要率先加固?在事故发生的当晚,无人能在第一时间给出量化答案。而在不久的将来,城建设计总院打造的高架桥梁大数据管理平台让城市高架变身可以“说话”的智能结构,终结类似“中环线事故”的尴尬。    

  这项技术将率先在同济路高架试点,有望年内实现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同济路高架桥梁结构安全运行大数据管理平台”结合实时检测、GIS(地理信息系统)、BIM(建筑信息模型)于一体,集成高架设计、施工、养护及维修等数据进行大数据智能分析,高架每一刻的结构状态呈现为可视化的数据,”隧道股份城建设计总院设计总监刘伟杰表示,“一旦发生事故,管理者的终端第一时间接收到数据,为事故处置、结构修复和交通的迅速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作为城市高架的典型结构,同济路高架在超重车、集装箱卡车的高频作用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出现了影响结构安全及使用性能的病害。通过在高架部分路段安装传感、传输及采集设备,着重监测高架通行车辆的载重和身份信息,以及城市高架装配式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监控高架结构寿命,进行风险预测,为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以及城市高架的养护维修提供量化、科学、直观的参考。随着更多新技术的融入,为城市高架2.0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一套全新的思路。  

  首个集“四大金刚”于一身工程让交通建设服务生活  

  UAV(无人机)、BIM(建筑信息模型)、VR(虚拟现实)、GIS(地理信息系统)是目前市政工程建设界最酷炫的四种技术,城建设计总院将这四项技术进行“混搭”,把有轨电车建设玩出了新高度。   

  华为松山湖有轨电车线路总长15km,这项被称为终端总部的“小火车”是全国首个同时将UAV、BIM、VR、GIS等多元技术无缝结合的超大体量项目。  

  无人机克服了常规传统航空摄影技术局限、人工测量数据偏差等问题,采集的高效高精度地形图,还原现场真实场景,给工程设计的第一步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微观领域的BIM建筑物信息模型和宏观领域的GIS信息系统融合应用,精准定位工程沿线的每一处构筑物和障碍物,创建出有轨电车穿梭于园区内的走向,与建筑群完美结合,使有轨电车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让工程建设真正服务于生活;基于GIS海量承载力的管理平台,实时监控着有轨电车的“全生命周期”。VR技术带来了极大视觉冲击和真实体验,将设计方案与真实环境充分融合,不仅可以率先感受漫游的乐趣,其多方面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在终端上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超级工程建设和运维过程更多精准,更少风险。未来,隧道股份城建设计总院拟将在临港综合管廊、真如综合管廊、龙水南路隧道等工程中运用这些技术。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