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一元”构想--国外路桥--资讯--路桥网
推广 热搜: 路桥  施工  地铁  路面施工  山西  江苏  沥青混凝土  工程  湖北  机械 

日本的“一元”构想

   2010-12-22 0

  日本,一个相对独立的岛国,在一般人看来,公路发展会遇到重重阻碍。而日本以其成功的经验证明,文明、合理地使用公路,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是构筑一元社会的秘诀。

  位于亚洲的西方国家

  日本地处亚洲,因扼守亚洲门户,成为美国的亲密盟友。它是八国集团中唯一的亚洲国家,也是唯一被认定为西方国家的亚洲国家。是什么让日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如此如活跃?是什么让日本经济在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这恐怕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的《农业基本法》说起。

  二战之后,日本经济曾一度处于衰退状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接连在东亚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并为购置军火大力扶持日本原本就发达的军事工业。美国强大的军工需求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并使其迅速发展起来。1960年7月,池田勇人出任日本首相后,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让人口数字达到美国一半的日本发起了一场消费者革命。1961年,池田内阁制定了目的为“增加从事农业者的收入,使其达到从事其他产业者的生活水平”的《农业基本法》。1963年政府又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通过各种措施缩短城乡差距,推动中小企业的设备现代化和专业化生产。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这是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

  在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的同时,也有很多城市居民希望到农村和小城镇居住或投资从事农业经营。这种双向的往来促进了日本交通业的发展。而公路交通以其“门到门”的便捷,成为出行者的首选。

  这从日本发达的汽车工业中也可以找到佐证。

  智能公路弥补先天不足

  众所周知,日本由4个主岛及周边一系列小岛组成,看似松散的岛国,现在各主岛之间都有公路相连。难得的是,在这样一个由众多岛屿组成的国家中,公路交通却十分发达。日本国土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总长度就达到6114公里。从北到南,“东北高速公路”、“东名高速公路”、“名神高速公路”、“中国高速公路”(大阪至下关)、“九州高速公路”组成的高速公路干线贯通了日本大部分地区。其它道路,如高等级干线公路、辅助国道、都道府县道、市镇村道路等,也十分发达。目前,日本已成为世界上公路密度最大、拥有最先进公路交通系统的国家之一。

  在管理方面,虽然二战后日本的公路交通管理制度发生了多次变革,但总的趋势始终是由分散管理、各自为政向集中统一和综合管理的方向发展。目前,日本的公路交通实行纵横结合、以横为主的管理体制,从总体上加强全国公路交通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从日本的国土交通省机构设置来看,由原运输省、建设省、北海道开发厅和国土厅合并而成的国土交通省,是2001年政府机构改革的产物。它在日本内阁12个省中机构最庞大,主要负责国家有关土木、建设、国内外海陆空事务管理、国土整治、开发和利用等。其中的道路局负责建设主干道网、城市改造、保证交通运输的畅通无阻、促进联合运输等多个方面。

  在日本,高速公路、都道府县公路和市镇村公路虽然分属不同的级别,负责不同类型公路的建设与管理,但它们之间的合作并没有因此而淡化。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日本公路都采用较高的标准建造,同时,用于养护的成本也较高。这样可以从一个方面保证公路交通的畅通,同时也将因公路标准不同而对人们出行产生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在日本,虽然道路狭窄、车流量大、车速快,但交通事故并不多。这固然与日本人固有的民族性有关,与日本国民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关,也与公路文明、全国统一的交通规划不无关系。

  近年来,发展智能公路成为各国公路交通发展的趋势。而在电子收费系统的开发方面,日本曾一度落后于其他国家。1999年,东京市区装了电子收费系统(E T C),并在汽车仪表盘上安装了无线电装置,利用I C卡与电子收费系统每条车道安装的无线电设备进行“通讯”。

  电子收费系统已在日本列岛得到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连接东京、神户等大都市的高速公路,还是伸向乡镇村县的农村公路,都设置了电子收费系统。智能公路的推广和应用,不但提升了公路通行速度,而且拉进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了一卡走遍日本。

  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日本正在努力消除城市与农村的概念。除了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政治经济待遇,在房籍、政治权利、社会保障和人员流动等政策上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避免人为造成城乡差别,实行标准统一的城镇规划外,公路的发展也为日本构建“一元社会”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