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确定2016年道路水路运输管理重点工作--行业要闻--资讯--路桥网
推广 热搜: 路桥  施工  地铁  路面施工  山西  江苏  沥青混凝土  工程  湖北  机械 

青海:确定2016年道路水路运输管理重点工作

   2016-03-10 中国路桥网0
核心提示:  按照交通运输部和青海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对2016年交通运输重点工作的部署,为确保全省道路水路运输行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近
   按照交通运输部和青海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对2016年交通运输重点工作的部署,为确保全省道路水路运输行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近日,省交通运输厅研究制订了 2016年度运输管理服务工作要点,从推进综合运输服务发展、增强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深化运输服务领域改革、强化运输安全监管、推进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五 个方面确定2016年道路水路运输管理重点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综合运输服务发展。认真做好并全面推动《青海省综合运输服务“十三五”发展规划》、《青海省航道规划(2016-2026)》的编制、实施; 统筹做好春运、“十一”黄金周等重要节日及旅游季节的道路水路运输组织工作;积极研究落实国家有关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发展的综合性措施,争取交通运输 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二是增强运输服务保障能力。继续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工作,积极争取政府出台推进农村客运发展的有关政策,巩固全省现有乡镇通客车 率,力争将行政村通客车率提高到85%;加大旅游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具备条件的重点景区开通定线旅游客运线路;推进客运枢纽、货运场站建设,会同相 关部门做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农村物流、城市配送发展,推广应用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指导西宁市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指 导各地做好新能源公交车推广使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畅通、便捷的出行环境。三是深入推进运输服务重点领域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政策 措施,积极构建多样化服务体系,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意见》,推进道路运输价格管 理机制改革,推动道路客运行业转型升级;贯彻《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和省11厅局《关于促进汽车维修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推 进汽车维修行业改革,强化营运性车辆技术管理,从体制机制上打破汽车维修信息和配件垄断,开展汽车维修业连锁经营模式的推广和运用;推进机动车驾驶员培训 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国家新修订的相关规章标准,启动开展试点工作,2016年推动机动车驾培机构培训服务模式改革覆盖率50%以上;贯彻交通运输部等5部 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出台《青海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工作方案》,全面提升道路运输从 业人员职业能力与从业水平;制定出台《汽车客运站服务规范》《道路旅游客运服务规范》《道路班车客运服务规范》等地方性行业服务标准,进一步改进提升道路 客运服务质量,规范经营行为。四是切实加强运输安全监管。会同省公安厅、省安监局深入开展“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健全和完善监管制度,全面排查安全隐 患,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管;研究制定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规范(标准)和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规范(标准),厘清企业与监管部门的责任,明确 工作内容、流程及工作方法,建立责任清单及检查、考核标准,夯实安全管理工作基础,推动两个主体责任的落实;加强对“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全 面落实企业动态监管主体责任,强化政府部门事中事后监管,加强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检查考核,2016年保持全省重点营运车辆入网率100%,上线率90% 以上;认真贯彻《城市公共交通安保工作年度考评办法(试行)》规定,实施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设施设备配备工作;支持推动建设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导 的青海省水路运输应急救援体系;加强道路水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保障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有序。五是加快推进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6月底前建成使 用省级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9月底前建成使用道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年底前建成使用道路运输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全面推进道路客运联网售 票系统应用,2016年实现三级以上汽车站全覆盖;加快推进西宁、海北两市州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建设,确保在7月底前实现省部联网运行; 推进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建成汽车维修监管与服务综合性平台;加快推进西宁、海东两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工程的建设。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